得意生活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母婴亲子 > 怎样评价张幼仪?

怎样评价张幼仪?

时间:2023-09-02 17:48:50来源:网络作者:得意生活网

你了解张幼仪吗?怎么评价她?

张幼仪和陆小曼曾共同参加过一个饭局,胡适做东,张幼仪也说她弄不清胡适出于什么心理把她和新婚的徐志摩陆小曼夫妇请到一个饭局上,但她觉得自己得去,去了,会显得“有志气”。她的意思大概是,让世人看看,她并不是一个落寞到不敢面对的弃妇。

饭局上,陆小曼喊徐志摩“摩”、“摩摩”,徐志摩喊她“曼”或者“眉”。张幼仪想起徐志摩以前对自己说话总是短促而草率,她于是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沉默。

多少年后,她对侄孙女张邦梅回忆道:“我没法回避我自己的感觉。我晓得,我不是个有魅力的女人,不像别的女人那样。我做人严肃,因为我是苦过来的人。”

吾友思呈君认为张幼仪这是一句气话,仿佛在针对“做人不严肃”的陆小曼,我却觉得这是一句非常深刻的自省,张幼仪的缺乏魅力,也许确实因为做人严肃,而她的做人严肃,也正因为她是苦过来的人。

张幼仪于1900年出生于江苏省宝山县,比林徽因大四岁,比陆小曼大三岁,这年龄相差不大的三个女孩,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处境。

林徽因与陆小曼,一个生于杭州,一个生于上海,成长背景却颇为相似。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他积极投入宪制运动,做过司法总长,巴黎和会时期,更激愤地写下《外交警报敬告国民》,是清末民初时候的风云之士。

陆小曼的父亲没那么耀眼,却也与林长民同为早稻田大学校友,他参加过同盟会,出任过国民党高官,类似的背景使得他们视野开阔,不会囿于愚昧的重男轻女传统,所以林徽因与陆小曼,皆是她们父亲的掌上明珠,得到极好的教育,从小到大,皆入名校就读。

相形之下,张幼仪的幼年就惨淡得多,她祖上虽做过高官,到她父亲这代已非昔比,她父亲只是个据说声誉很好的小镇医生,从张幼仪的叙述看,他的识见没超过他当时的身份。

张幼仪说,她母亲有八个儿子四个女儿,但她母亲从来只告诉人家,她有八个孩子,因为只有儿子才算数,“女人就是不值钱”。她与父亲则更为隔膜:“除非爸爸要求,我从不在他面前出现……除非他先开口对我说话,否则我不会在他面前启齿。”这与林徽因的经历形成鲜明的对比,林徽因七岁那年,就承担家里与出门在外的父亲的通信任务,现存的她父亲给她的最早的一封信里这样写道:“知悉得汝两信,我心甚喜。儿读书进益,又驯良,知道理,我尤爱汝……”

陆小曼更是在父母的溺爱下长大,既聪慧,又顽皮,一度到不可收拾,被父亲教训了一下,才收了心,好好读书,即便如此,也可见她父亲对她的重视。

在教育这个问题上,张幼仪的父亲也与他周围的环境保持一致。张幼仪的二哥和四哥都早早出国留学,她父亲依然觉得让女孩子接受哪怕最基本的教育都是奢侈之事,想想看,在张幼仪的幼年,她母亲还试图给她裹脚,后来在她二哥的坚决反对之下才停止,就知道她父亲的想法在当时多么普遍。

只有当张家为男孩所请的私塾先生有空的时候,才过来给女孩子们讲点《孝经》、《小学》之类。但张幼仪是要强的人,她千方百计为自己争取受教育的机会,十二三岁时候,她在报纸上看到有一所学校的招生启事,收费低廉到让她父亲不好意思拒绝,她又煞费苦心地邀请并不爱学习的大姐与她一同前往,才为自己争取到进入那个教学水准极低的学校。

所以张幼仪说,我是苦过来的人。她的这种苦,是她作为女孩,在家里不受重视所致。另一方面,她在姐妹中排行第二,三毛说过,老二如同夹心饼干,最容易被父母忽略,张幼仪到老都耿耿于怀的是,为什么算命的说她大姐在25岁之前不宜结婚她母亲就真的不让大姐结婚,算命的说她和徐志摩八字不合,她母亲却宁可改她的八字也要把这桩婚事促成,如果说因为珍惜徐志摩这个原始股,把大女儿许给他也可以啊。

在当时,张幼仪虽然心里有数,却不能提出质疑,她一直都明白自己的处境,知道只有自己能帮助自己。无论是积极地帮父母做家务带妹妹,还是积极寻求受教育的机会,都是帮助自己的一种方式。应该说,她的成长非常励志,对自己不抛弃不放弃,像个社会新闻里的坚强少女。

但是坚强少女往往无法成为有魅力的女人,因为她们一开始就明白有付出才有收获,对世界缺了一种很傻很天真的信赖,她们不相信自己能够轻易的被爱,也就不能明眸善睐说笑自如。在不自信同时对外部世界也不能信任的情况下,她们通常选择严肃,选择收紧自己,有几个男人会乐于面对铁板一块呢?起码活泼的徐志摩不会,尽管张幼仪长得不差,且努力追求上进,他依然视她为一个无趣的土包子。

张幼仪不明就里,一直以为是自己做得还不够,她后来为徐志摩做得确实也非常多,但这些使得徐志摩依赖她、信任她、尊敬她,而始终不能爱上她。

而他喜欢的林徽因陆小曼们,则因被爱而可爱,因可爱而更加被爱。她们的父亲对她们的宠爱,使得她们后来在男性世界里也自信、明朗、活泼、娇嗲,那是她们自童年起就形成的一种气质,这种气质甚至会形成一种催眠,让接近她们的男子感到,不爱她们,简直天理难容。

经常听人说,女孩要富养。这种富养不只是金钱上的丰富给予,还是精神世界里的温软包裹,它不但让一个女孩经济上独立,还能让她精神上富足,让她踏实不是局促,笃定而不是犹疑不定,让她具有弹性而不是歇斯底里,这么说吧,女人的异性缘,一定是跟她曾经得到多少爱成正比,父亲给予的爱,是一个好命的女孩一生里得到的第一桶金,是她将来在男性世界里的竞争力。

悲哀的是,生于上个世纪后期的我们和生于上世纪初的张幼仪,有着更为相似的命运,这也许是张幼仪在广大女中青年里人气更旺的原因,我们从她那张茫然无措的脸上,总能看到心酸的自己。

火热的人生,讲震撼的故事。微信公众号:奇奇漫悦读(ID:qiqimanyuedu)

如何看待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三人对待徐志摩的态度?

张幼仪是旧时的门当户对,是传统封建女子,也是徐志摩当之无愧的发妻,也是最爱他的女子。为他生儿育女,照顾家人,提供一切挡雨的港湾。他风流成性,她忍耐。他追求真爱,她成全。他的父母,她孝敬,她的儿子,她疼爱。徐志摩最对不起的女人就是他的发妻。

林徽因是徐志摩心中的朱砂,是青春,是红玫瑰,求而不得,从这个角度说,林徽因理性多于感性,选择了适合当丈夫的男人梁思成,也算对得起张幼仪,对得起那份伦理道德。

至于陆小曼,我本人一直不大喜欢,就像我一直反感琼瑶一样,就算她把女主写的多么楚楚可怜 ,女主和男主爱的多么轰轰烈烈,挑选的演员如何美丽动人,我都是讨厌,我觉得,小三就是小三。离婚之后也许是真爱,离婚之前你就是破坏别人家庭的小三。

民国才子多风流 ,鲁迅虽然找女学生,但之前没有孩子。胡适虽然找女学生,但迷途知返。老舍也找女学生,所以文革时众叛亲离得不到支持跳湖自尽。找女学生其实跟陆小曼徐志摩之间的感情一样的,都是发妻不进如意没有思想的共鸣。徐志摩无疑很渣了,他的孩子也不管,发妻大着肚子他乱来,出生他不看一眼,生病死了也没看最后一眼,完了就是逼着发妻离婚。南唐北陆,说是交际花,其实表面的风格背后都是眼泪的堆积,不过不是她们的,是最爱她们的那个人的。

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合,不被世人看好,果真,为了供养这个名媛,被世人耻笑,甚至坐飞机失事。讽刺的事,他的后事是张幼仪办的。张幼仪也是一代名媛啊,出身名门望族,不过不是现代的那种名媛罢了。他死后陆小曼照样和别人姘居,虽然死时承认是徐志摩的妻子,但我觉得,她远远比不上张幼仪。

张幼仪最后的结果好像不错,好像做了一个新女性什么吧。徐志摩是个多情才子,但一生最把他放在心里的是他从未动情的发妻,他一生的子嗣都是这个女人恩赐他的,他的情诗为了林徽因而写,为了陆小曼绽放,但是,最应该补给的人是张幼仪。谢邀

张幼仪:15岁结婚,22岁离婚,离开徐志摩后,她谋生也谋爱

在新旧思想不断碰撞、风云变换的民国时代,产生了很多位优秀的旷世奇女子,她们有的出身大家、气质优雅,有的才华横溢、明媚倾城。而每当谈及她们,我总会最先想起那个因为不幸的婚姻而被大家记住的女子。 13岁订婚,15岁结婚,22岁离婚,离开徐志摩后,她谋生也谋爱,活成了励志剧中逆袭女主的模样。 她是张幼仪,徐志摩的原配妻子。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张幼仪可能只是一位旧时代的大家闺秀,端庄内敛,思想严肃。 因为与徐志摩离婚,她变成了一个具有“原配滤镜”、楚楚可怜的人,是包办婚姻的牺牲品,也是徐志摩追求自由恋爱道路上的阻碍。人们觉得她有着一个悲剧的结局,是一个悲剧人物。 然而我觉得事实并非如此。 张幼仪,19

张幼仪为什么在徐志摩眼里,就是个“土包子”?

最爱你的人,往往给你的伤害最深。说起徐志摩,我们能够想到他的那首《再别康桥》。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的徐志摩,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一位翩翩公子。然而徐志摩对待他的原配妻子却是残忍无情的。如果细数徐志摩的感情经历,完全可以用风花雪月来形容。

徐志摩的原配夫人,名为张幼仪。张幼仪的家庭同样也是名门望族,其父亲是当地富商,家庭其他成员同样有着不小的影响力。当时的人们对张幼仪这个人也是不吝赞美之词。举止端庄,秀外慧中皆为世人对其的评价。而就在两家长辈的撮合下,当时备受追捧的徐志摩被迫与比自己小三岁的张幼仪成婚,那一年的徐志摩18岁。在别人看来,他们两家门当户对,才子陪佳人,是一段让人羡慕的亲事。然而,徐志摩却对自己这位结发妻子没有任何情感,与她成亲完全是迫于家人的压力。在徐志摩的眼中,张幼仪就是一个“土包子”。为什么别人眼中举止端庄的姑娘在徐志摩的眼中是这样的一个形象呢?

徐志摩和张幼仪唯一的一张合影

徐志摩接受西方教育,思想比较前卫。是因为张幼仪作为中国封建时期传统妇女,又出生于富商家庭嘛?对于张幼仪的出身和学识,徐志摩应该是从心底里看不起。而事实是张幼仪从小接受教育,更是上了女子学院。徐志摩当时作为第一批接受西方文化的学者,对于西方的民主与自由等思想十分推崇。而只接受过传统教育的张幼仪,自然入不了徐志摩的眼。

自己的第一个儿子出生不久,初为人父的徐志摩没有任何改变,他选择了出国留学,将自己的儿子徐积锴和妻子张幼仪放在国内置之不理。在中国文学史的角度上看徐志摩,他的确是一位十分出色的诗人和作家。然而,作为一个丈夫,他却是一位十分无情的人,没有尽到自己作为丈夫应有的义务。抛弃自己的家庭不顾,一人远走他乡。最让人气愤的是,为了能够和自己疯狂迷恋的林徽因在一起,为了逼迫张幼仪和自己离婚,徐志摩甚至将其接到自己身边,看着自己的丈夫每天想着另一个女人。要知道,当时的张幼仪已经怀有两个月的身孕了。

最终,张幼仪对于这段没有爱情的婚姻选择了放弃,她成全了徐志摩的想法。在这段失败的婚姻中,张幼仪似乎看透了人生,经历了一切的她明白了只有能依靠自己的女人才可以坚强得面对人生中的不幸。在其哥哥的帮助下,张幼仪开始提升自我修养,她开始学习德语,并且专攻幼儿教育。渐渐的,张幼仪可以说是变成了女强人,出任银行副总裁,在东吴大学教德语。努力的人最终都会有所收获。年过半百的她最终也收获了爱情,她在五十岁的年纪遇到了中医苏纪之,之后他们两人一起幸福地走完了后半生。张幼仪的人生经历让我们能够学到很多。作为女人,不能将婚姻看作人生的全部。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权力追求美好的事物。女人也应该要活出自己的风采。

张幼仪的历史评价

当人们都在为徐志摩的浪漫、热诚、痴心和执著着“摩”时,回看当年,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对他的原配夫人张幼仪是无情而残酷的。由于是包办婚姻,从婚前到婚后,徐志摩是那样鄙弃张幼仪。第一次见到张幼仪的照片时,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婚后徐志摩更从没有正看张幼仪一眼。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之外,对她不理不睬。就连履行婚姻义务这种事,他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罢了。徐志摩对她的漠视,源于对封建礼教的厌恶,张幼仪深受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影响,个性沉默坚毅,举止端庄,料理家务、养育孩子、照顾公婆,打理财务都甚为得力。但是这些优点,在张扬独立自我的诗人眼里就是没有见识,呆板乏味。

网站名标签: 中国历史徐志摩历史文学张幼仪 上一篇:全职带宝宝两年,现在全家逼着出去上班,舍不得宝宝,但是也顶不住压力了,该怎么办?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推荐相关推荐

最新排行

热门更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