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意生活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母婴亲子 > 你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你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时间:2023-03-16 11:40:52来源:网络作者:得意生活网

人之初,性本善和性本恶,你觉得哪一个最正确?

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荀子曰:人之初性本恶,那到底谁说的对呢?也许不同人有不同的认知。这就好比先有蛋还是先有鸡这个问题一样,也许都对也许都错。但我认为人之初不善也不恶,为何这样说,因为人刚出生其人格思想还没形成,所以就没有善恶之分,这个善恶是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且会受到周边生活环境的影响。

诸如,父母的言行教导,外人的言行影响等等,逐渐形成了人的思想品格和世界观。在这过程中如果受到好的影响多那就善的本性多一点,反之恶的本性就多一点。所以说任何人都有善恶两面性,而且完全取决于对自己的控制能力,有些人控制能力强,虽有恶念却能压制住,有些人控制能力差,有了恶念控制不住,从而显出恶的一面。因此即使大善人也有可能做出某些恶事,当然一些恶人也有善的一面。所以人性的善恶就在一念之间,正如那句话:我若成佛魔奈我何,我若成魔佛挡杀佛。这就是人的两面性。

而我的想法是:世界它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世界是二元的,既有它好的一面,也有它坏的一面,既有秀丽瑞景,也有旱涝天灾。而人性也是一样,既有性善的一面,也有性恶的一面,既有慈悲之天性,也有斗狠之本性。否则你无法解释,人为什么既希望工作轻松一点,老板不要那么抠又希望对社会做出大的贡献,体现自身价值(除非是反社会人格),一边是利己,一边是利他。

人的本性是人类的祖先在与大自然的适应磨合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协作或对抗之中发展而来的,其复杂程度不亚于浩瀚宇宙,因此,不可简单的定义人性是本善的还是本恶的。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人之初性本恶”呢?

中国是一个深受儒家学术思想熏陶的国家,儒家学术之中,最出名的启蒙读物除了《论语》,恐怕就非《三字经》莫属了,也许很多年过去了,《三字经》里面的基本内容你已经记不清了,但是前面几句你一定还记得,那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



别的不敢说,就前面这几句,只要是中国人,那几乎就是张口就来,因为《三字经》实在是太有名了,从古到今,一直是这样。

不过今天我要给大家说的是,大家只知道“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大家知不知道“人之初性本恶”呢?

没错,人之初,性本善本来是儒家的孟子提出来的学术思想,而另外一种说法是人之初,性本恶,这是荀子提出来的学术,滑稽的是,孟子和荀子都是孔子的传人,儒家的大佬。我们暂且把孟子的学说说成是性善论,荀子的学说说成是性恶论。

那么人在刚出生的时候,到底是性善还是性恶呢?



虽然孟子的学说最终得到了主流文化的认同,在中国传承千年,但是荀子的学说也被流传了下来,这说明中国是有相当一部分人相信性恶论的呀。

毕竟人出生的时候,作为一个生命,他本能的就想要活下去,想要活下去就要争夺资源,所以人本身其实是一个要自私自利夺取资源的生命体,自然不存在善良这一说,但一定就是坏的吗?

按照今天的科学解释,人出生的时候就是一张白纸,什么也感知不到,唯一拥有的就是饿了要吃饭的本能,对于这个时候的人来说。他拥有的本能吃就和所有动物拥有的本能是一模一样的,所以不能算作是恶,植物生存也要吸收阳光营养,这是自然现象,没有善恶。



而无论是孟子,还是荀子,他们所说的善和恶都是以人类为参照物来说的,人类自古以来分辨善恶也都是以人为参照物来划分的,对人类有好处的,比如黄金就是好东西,伤害人类的,比如病毒细菌就不是好东西,但是对于这些物质本身来说,他们有善恶吗?

他们没有善恶,如果他们都按照人类的标配分配善恶,那么我敢说,几乎在所有动物眼睛里,所有人类都不是好东西,因为人类极大的伤害了他们,侵占了他们的家园呀。



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我觉得性善论和性恶论都不成立,人出生的时候,就是一张白纸,没有善恶之分!

你觉得刚出生的人,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呢?

人之初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这个问题吵了上千年,从孔子到荀子,从战国到现在,一直没有一致的定论。哪怕孔子的儒学在中国影响了上千年,人们都没有因为这样停止问询自己的内心。我个人支持孔子的观点,人之初性本善。人出生的时候本性都差不多,是后天环境影响了人类,人刚出生,还看不出善恶,但是小婴儿不会害人,人之初的善恶,和社会环境有关。

一、人出生的时候本性都差不多,是后天环境影响了人类。

人刚出生的时候,人的本性彼此都差不多,使人产生差异的是后天环境的影响,孩子从小接触的人不同,他长大后善恶观念也会不同。因此人出生之后是性本善的 ,只要多加引导,他长大后一心向善,不会有害人之心。因此孩子出生之后,后天环境的影响尤为重要,是后台环境塑造了不同的人类,使人们有了不同的价值观,有不同的善恶观念。

二、刚出生的人,对世界对人无害,他们脑子里面没有善恶观念。

刚出生的人,你会发现小婴儿本身没有善恶观念,他脑子里面只有生存,需要人类的呵护,需要感受到安全和温暖,小婴儿才能放心。对刚出生的人来讲,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一片空白,他们在长大后是善良还是邪恶都是由环境塑造,和他们本身没有没有太多关系。刚出生的人是对世界有善意。

三、人出生之后的善恶,和社会环境有关。

人出生之后,因为家庭不同,接触的人也不同,社会环境也不同,他们的道德观念也会有所不同。如果出生在原始社会,他们长大后可能面对人类毫不手软,如果出生在封建社会,他们长大后会选择遵从封建社会观念,出生在现代,他们满脑子都是现代观念。因此人出生后的善恶,和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

大家对此有什么不同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人之初 ,性本善还是恶

个人觉得还是人性本善的。

人性善恶问题为中国传统哲学之重大命题,千载聚讼纷纷。《三字经》开头四句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其中前两句语出《孟子·滕文公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什么是“初”?就是“始”的意思。制做衣服一定要先将布料裁剪成若干片一定形状的料块,然后把这若干片缝合纫缀起来,才能形成衣裳。俗称制衣匠为“裁缝”,就是就这两个制衣的基本工序而言的。裁剪必用刀,故“初”字从“衣”从“刀”以示其始。所以“人之初”是指人刚生下来的时候。什么是“性”?就是与生俱来的东西。“性”的本义就是如此。古籍中“性”有时作“生”即为明证。“性相近,习相远”出自《论语·阳货》:“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习”是后天环境的影响。任何人,不管他父母是什么民族、种族,也无论他的父母是贫贱还是富贵,是好人还是坏人,其与生俱来的“性”都像是素练白绢,没有颜色,没有善恶的痕迹。——这就是 “性相近”的意思;而人既生之后,环境影响各异,性随之而变,如素绢白练沾染了各种颜料,逐渐变得差异越来越大,有了善恶的区别。——这就是 “习相远”的意思。从“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可以看出,其实孔子是把性和习明确分开的:先天为性,后天为习。而历来论性,不辨性习,至于混习为性,——性善、性恶的争辩皆由此而生。  道德区分出了“善”“恶”,把“善”“恶”分得很清,但这也只是表面上即某个时代或环境里,其实在本质上即理解了道德的定义后,会发现善恶其实也并没有分得这么清楚。没有绝对的对与善,也没有绝对的错与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资源、环境、时间、社会文明的发展等不同,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就会不一样,对善恶的认识也就会不同,这是活在当下的世俗中的人不容易预见理解的。就好比古代的人也不容易理解当今的一些行为,在他们看来,当今的一些行为就是“恶”。“善”“恶”不绝对,需要辩证看待。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人的本性从一生下来就有贪图私利之心,因循着这种本性,人与人之间就要发生争夺,也就不再讲求谦让了。

原文出自战国荀况《荀子》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 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 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 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译文:人的本性从一生下来就有贪图私利之心,因循着这种本性,人与人之间就要发生争夺,也就不再讲求谦让了;人一生下来就好忌妒仇恨的心理,因循着这种本性,于是就会发生残害忠厚善良的事情,这样忠诚信实就丧失了。人生来就有爱好声色的本能,喜好听好听的,喜欢看好看的,因循着这种本性,就会发生淫乱的事情,礼仪制度和道德规范就都丧失了。

既然这样,放纵人的本性,顺着人的情欲,就一定会发生争夺,就会违反等级名分、扰乱礼仪制度的事,从而引起暴乱;所以,—定要有师长和法制的教化、礼义的引导,然后才能确立合乎等级制度的正常秩序,实现社会的稳定。所以,人性本恶的道理已经很清楚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

扩展资料

题解

本篇主要阐述了荀子学说的基本观点,即人性恶。在这段文字中,荀子首先提出人性是恶的,而善则是后天人为的。人自降生时起,就好利、疾恶、好色。放纵这些本性就会带来不良后果。只有师法、礼义才能矫正和约束人性,所以古代的圣人“起礼义、制法度”来化导人的情性。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网站名标签: 宗教人文文学哲学人文科学 上一篇:宝妈做月子的时候,新手爸爸们该怎么做?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推荐相关推荐

最新排行

热门更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