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目前开展的健康课程,对于孩子的健康以及安全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幼儿园的儿童,很多是缺少生活自理能力的,所以幼儿园的主要健康课程的重点也在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和安全知识上。

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
第一点: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包括孩子自大小便,自己洗漱,自己睡觉等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孩子应该具备的能力。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的时候,孩子可能都不会自己大小便,需要在幼儿园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来学习。
第二点:培养孩子的饮食习惯,包括孩子不能暴饮暴食,给孩子安排合理的饮食量,纠正孩子的挑食习惯,让孩子按时吃饭,同时教会孩子注意饮食的卫生,给孩子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很多孩子有明显的挑食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会有明显的改善。

第三点:教育孩子的一些卫生习惯,让孩子学会正确的用眼习惯,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的牙齿,这些最基本的生活能力。
第四点: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比如不让孩子在水边玩耍,防止触电,不跟陌生人接触,不让孩子到危险的公路上玩耍等方面,从小就培养起孩子的安全意识。
第五点:培养孩子的美德,教育孩子不说脏话,教育孩子爱护公共环境。

健康课程的好处
孩子通过对健康课程的学习,可以慢慢地培养一些生活中的基本能力,同时让孩子具有保护自己的能力,是非常有必要开展的课程。
孩子的健康课程父母也要积极地参与进来,不光靠幼儿园的教育,孩子在和父母相处的过程中,父母对孩子手把手的教学,让孩子学得更快,进步得更快。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意义如下:
1、身体健康教育——幼儿健康幸福的实施:
对幼儿进行健康态度与健康意识的培养,让幼儿有健康意识才知道要这么做,行为产生动力,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发展;进行户外体育活动,更能发挥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更有利于教师实施因人施教。
通过户外活动器械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创造让幼儿主动参与体质锻炼的外部环境,激发幼儿对身体锻炼的兴趣,培养幼儿锻炼身体的好习惯,教师还可以通过游戏,开展幼儿运动会,幼儿远足活动。
2、适度表达情绪——幼儿健康的幸福源泉:
在加强幼儿体能活动,增强幼儿的体质的同时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教师还应当积极构建健康的心理生活环境,创设和谐的班级氛围、平等鼓励的师幼关系。
给幼儿自由选择、讨论、合作的空间,使幼儿情绪安定、心情愉快,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锻炼身体,锻炼意志。要充分认识到心理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有时比物质环境的影响更为深刻,要根据幼儿的情绪和行为表现反思、调整和改进心理环境。

3、家庭健康教育——幼儿健康幸福的保障:
幼儿园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如个人卫生、饮食习惯、安全问题,如果仅靠幼儿园的健康教育,而没有家长积极配合,幼儿的健康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幼儿园可开展形式多样的亲子活动,通过多种活动让家长转变健康观念,不断完善健康意识,明确健康教育理念和幼儿健康教育目标,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实施有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