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意生活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学 > 怎么看待有很多人喜欢发“感谢伤害我的人,感谢欺骗我的人,感谢嘲笑我的人…”这么变态的话?

怎么看待有很多人喜欢发“感谢伤害我的人,感谢欺骗我的人,感谢嘲笑我的人…”这么变态的话?

时间:2023-08-19 17:48:35来源:网络作者:得意生活网

感谢伤害我的人。他让我学会了坚强,感谢欺骗我的人,他让我学会了???还有 几句我忘记了,谁知道?

全文如下: 感谢伤害我的人,因为他磨炼了我的心志; 感谢绊倒我的人,因为他强化了我的双腿; 感谢欺骗我的人,因为他增进了我的智慧; 感谢蔑视我的人,因为他唤醒了我的自尊; 感谢遗弃我的人,因为他教会了我该独立; 凡事感谢,学会感谢。感谢,感谢一切使我成长的人。感谢失败。因为它使我成为了一个有故事的人; 感谢成功,因为它使我生命铺满精彩,写满美丽! 感谢掌声和鼓励,因为它给我更大的能量和勇气!

为什么别人总是喜欢嘲笑讽刺我呢

嘲笑是伤害你的心灵的方式之一,也是自私的表现:让自己觉得高人一等,感觉更强大,更有安全感,同时无视你的感受。 他们自己当然有缺点,也正是因为害怕被嘲笑,他们选择攻击身边的人,可能自己都没意识到。 特别是小时候,刚开始探索世界,探索自我的时候,如果受到讽刺、嘲笑、打骂、无视等不同形式的攻击,很容易造成性格缺陷,把一些负面的思想存到潜意识里。 另外,被嘲笑的人,一定也有同样的内在的错误,否则就不会有被嘲笑的经历。 他嘲笑你,说明你和他水平接近,或相当,想通过嘲笑你让你难过,你越在乎,他就越会嘲笑你。试想一下,有谁会去踢一头死猪呢?如果一个人他的水平是业界第一,地位高高在上,他会去嘲笑比自己水平低很

如何面对侮辱你的人,甚至是当众变本加厉侮辱你的人?

先说,控制情绪。人在愤怒的时候说话是不经大脑的,而你要做的是冷静几秒。因为别人在挑衅你的时候往往想看你气急败坏的窘迫来以此逗他们取乐。冷静之后,请你思考,这个人的身份是怎样的,是比你高一等的?是和你一样的?还是不如你的?

如果是不如你的,那就高贵的转头,毕竟,要原谅比你无知的人,不要在意。如果是同你一样的人,就幽默可爱的调侃过去吧,没事的,大家同为平辈,有什么关系。如果是比你高一等的,那就要好好处理了,你有两种选择,忍和发脾气,当然,聪明人都会选前者。现在的你,还不够强大。脾气是一件昂贵的东西,你需要足够的资本来支持。不过,当你有了足够的资本,有了丰富的阅历,有了深度的思想,脾气这东西,也早已配不起你了。这三种情况,仅仅是一部分。

你的一生会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人,你不能去奢求所有人都喜欢你。去强大自己吧。很多东西都是你拥有足够资本时的附属品。比如精致的外貌,优雅的谈吐,得体的礼仪,再比如说话的底气,他人的尊重。足够的资本不仅包括物质上的优渥,还包括精神上的饱满和充足。

为何强大?

此中真意,自有诸君的体悟了。

附上《寒山拾得忍耐歌》

寒山问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如何处之乎?”

拾得答曰:“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为什么有的人知道感恩,有的人是斗米恩升米仇?心理学怎么解释?

你说的这种情况生活中确实是有的,有的人确实是不懂感恩,你对他好,他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当你稍微疏忽他一点点,他就会怨你,恨你,把你之前对他的好全部抺杀。

但是也有另外一种人,他于别人根本无恩可言,是自己做得差劲,是因为自己是个很渣很渣的人,却不知道检讨自己,反而怨,怪别人不懂感恩,现在的人都是聪明人,都不傻,你于别人有没有恩,真正的恩?都是明白的,再说真恩是不求回报的,至于别人记得与否,感恩与否不重要,自己按自己的心意做到了,就够了,不求回报!如若是:付出就是想求回报,那也就没有意思了。

给你的问题纠正一下,你所表达的应该是:“人类知道感恩,但为什么有的人却是升米恩,斗米仇?”

自我保护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人是一种有智能、有 情感 的高级动物,当他处于危难时,自我保护的意识比较强烈,如果这时某人对他实施了帮助,作为一种有 情感 的动物,感恩是一种 情感 的正常反应。

“升”和“斗”是古代一种量器,10升为1斗。“升米恩,斗米仇”是说,给某人小的恩惠,他知道感恩,但给他大的恩惠时,他倒记仇了。

其实,这不是普遍现象,偶尔有这种现象时,一般也是发生在亲属之间。

我国有句俗语叫“清官难断家务事”,意思是亲属之间,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难以了断。亲属之间互相帮助是常事,有的人对他的亲属有比较大的帮助后,总记着给亲属施了大恩,而在以后的交往中不太在意对方感受,经常做一些伤害对方的事情,久而久之,当对方不能承受时,矛盾就爆发了,这时施过大恩的一方就拿这句话当说辞而已。

你好,我是徐泽旭。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在人际关系当中,有的关系当中的付出会赢得对方的感恩,而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从恩情变成仇恨,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来解释一下。

施,就是付出。受,就是接受。

关系的变化就在这付出和接受之间,感恩或是记仇,也会体现在付出和接受当中。

感恩里,付出方的动机、方式和付出内容,很可能都使得接受方感觉比较好。

记仇里,付出方的动机、方式和付出内容,很可能都使得接受方感觉不太好。

当然接受方的感觉会怎样,并不是付出方决定的。

继续回答之前,我们先用刚刚提到的来分析一下这个故事:

富人把粮食给了穷人,穷人一开始都是感恩的,但当他认同富人给的粮食不够做种子,他的感觉就变化了,恩情变成了抱怨。富人看到穷人不知感恩,恩情变成了记恨。

这个故事看上去合理,但故事描述的只是眼睛能看得到的事情,那两个人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呢?

我个人认为至少有两点被遗漏,而这两点在这个故事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第一, 两人身份的差别所带来的心理落差 。

我们都曾经面对过比我们更有地位、更有学识、更有财富的那些人,我相信大多数人跟我一样会感受到有压力,哪怕对方体现了平易近人,这种压力是来自哪里呢?其实就来自, 虽然我跟对方是人格上平等的人,但命运却如此不同 。

社会 上的仇富,心理上的自卑,都会在这种巨大的差距面前爆发出来 ,这就足以让接受恩惠的人,心有怨愤。

“ 你为什么就不能多帮我一点 ?”这是很多所谓不知感恩的人的疑问。

这个疑问背后隐藏着自己的 自卑 ,隐藏着对物质的 渴望 ,隐藏着对现状的 不满 ,而一个 有地位、有学识、有财富的人站在面前,恰恰激发了这一点 。

第二,富人付出后心理变化。

我们都觉得如果对方不知道感恩,我们大可以收回自己的好意,就如同故事当中的富人一样,我们大可以攻击对方说“简直不识好歹”、“猪狗不如”。

但在这个过程里面,我们忽略了一点,那就是 这个富人在付出 的时候,其实他已经 想好他想要的回报 了,那个 回报就是穷人的感谢 。

如果这个富人真的不计得失,既不要物质上的回报,又不要心理上的回报的时候,那当穷人不去感谢自己,也许富人会伤心,但是,富人也不会因此而困扰。

但在这个故事当中,富人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他的心里也充满了怨恨,所以他的付出是有所求的。

当我们想要对方用感激的目光看着我们自己,这其实是巨大的索取,因为我要的就是你的态度 。

所以富人和穷人之间, 是物质利益和心理利益的交换,交换不是很愉快,两个人都觉得自己亏了 。

但如果让我们思考一下,如果我们是富人或者穷人, 如何避免这场交换变得痛苦呢 ?

很简单的办法就是富人告诉穷人,“ 我能做的很有限,这些只够你吃几顿,其他的,你得自己想办法 ”。

这样就把 责任给分清楚 , 穷人仍然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

而穷人这边要对富人表达,“ 我很感谢你给了我几顿饭吃,但我很为难,我希望能够再给我一些做明年播种的种子 。”

这样穷人就把自己的 需求分清楚 ,一方面想要几顿饭吃,一方面想要明年的种子。

这样,施与受就会在两个人之间是清晰的。

有的父母会很爱孩子,他们花大量的 时间、精力、金钱 在孩子身上,但培养出的孩子很可能并不知道感恩,为什么呢?

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他们 通过付出的方式控制孩子 ,有时候,付出让父母有一种可以把握孩子人生的优越感。想 要孩子去成为父母眼中的好,这当然是一种爱的方式 ,只不过 带着很多控制 , 孩子所反抗的也并不是父母全部,而是父母的掌控 。

而这个时候父母可能会说,“你知道你上学花了多少钱吗?”、“你知道我工作有多累吗?”、“我是为了你才没跟你爸爸离婚的”。

我们想象一下,换作是我们的父母对我们这么说,你觉得,父母的付出让你接受起来愉快吗?

如果我给你一份礼物,但是这份礼物你接的时候会刺伤你的手,你会觉得这是你值得感谢的礼物吗 ?

交换是平等的,那才意味着双方都会愉悦 。

记得一个国际的原处组织到非洲去给小朋友们分发一些文具,相比于直接把文具交给孩子们,他们采用的方式是请孩子帮忙,“ 你可以帮我把这些搬过去吗 ?”

很多孩子就赶过来搬运物资,而令这些孩子非常惊喜的就是他们所搬运的那个物资,最后变成了给他们的奖励。

虽然这些是救济品,但在这些孩子的心灵当中,并没有种下“我要依靠别人的救济活下去”这样的想法,而是 孩子们可以看到,我可以通过劳动赢得别人的馈赠 。

于是那个心理落差就不会出现,这就是双方都愉悦的交换。

爱分为两种,一种是 有条件的爱 ,一种是 无条件的爱 。

显然一开始富人和穷人的故事里,那是有条件的、要回报的爱。

有条件的爱 ,意味着默认的交换, 我的付出不是免费的,你需要拿出你的态度,既然你接受了,你也应该适当的回报 。

无条件的爱 , 意味着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去追求对方心里面的感恩,尊重对方的命运,甚至感谢对方让自己有支持对方的机会 。

所以,更好的接受是,不依赖对方,带着感恩,能保持着自己生命的尊严,不掉入自卑的陷阱。

同时,更好的付出是,不贬低对方,同样带着感恩,能保持自己平常心,不去沉浸在优越感中。

人在困难时候受到恩惠的话,一般都会非常感激的。


但是如果习惯了得到某人的恩惠,他会认为这种救济是理所当然的,他不会去思考自己应该回报什么,甚至不会思考自己应该感激,反而在得不到恩惠的时候,怨恨过去一直帮助他的人。



心理学家 Tesser 等人通过实证研究证明:大体上,人们对施助成本与恩惠价值的评估越高,所引发的人际感恩就越强。


意思是,人在一直受到别人的恩惠时,内心会慢慢发生变化,他根本不了解施助的成本,而且对恩惠的价值评估会变低,那么他自然不会感恩。


比如有人吃不上饭,邻居每天送他一个馒头做晚餐,最开始他会非常感激邻居让自己饿不死,但时间久了之后,他反而会去打听邻居吃的是什么,如果邻居吃肉,为什么只给我一个馒头?他不仅不感激,反而心生怨恨。这就是明显对施助的成本和恩惠的价值估计过低,他感恩的可能性就更低。



甚至有种说法叫“大恩似仇”,也就是说受了很大恩惠的人,他会有心理压力,报不起这个大恩的时候,他又不想被认为是个忘恩负义的人,那么,他会找个合理化解释,来说明并不是自己不感恩,而是别人根本就没有给予什么恩惠,或者说别人之所以给予恩惠,是另有所图。


这是人性恶的一面,也提醒施恩的一方,如果对方没有提出要求,就不要过多给予主动帮助,这一方面是为了防止“升米恩斗米仇”的情况发生,不会让帮助显得理所应当,另一方面,也是照顾被帮助人的心理,让他感受到平等和尊重,不至于让帮助显得是强者对弱者的施舍。


如果你觉得我说得有道理,也欢迎你转给自己关心的朋友看。


当今已见怪不怪了哦

一个懂感恩的人,其实是智慧的。这个世界其实就像一面镜子,你如何对待镜子,你就会看见怎样的世界!

计较的人,路会越来越窄,感恩的人,路会越来越宽。甚至可以说,感恩不是为了别人 而是为了自己,你越感恩你就拥有越多!

心理彦究员认为:一个人是否感恩跟他所形成的是积极自我还是消极自我有关系。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积极自我,他就懂得感恩;相反,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消极自我,他就容易恩将仇报。


要想了解积极自我和消极自我,得先从“自我”概念讲起。著名的心理学家 弗洛伊德 很早就提出一个“ 三我理论 ”,即一个人的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 。简单地讲,本我就是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以快乐为原则;超我是道德化的我,以道德规范为原则;自我是现实中的我,以现实为原则来调节本我和超我。 一般有心理问题的人大多是自我功能出了问题 ,既满足不了本我的需要,也达不到超我的要求,内心充满了各种纠结和内耗,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自我分成两大类:积极自我和消极自我 。顾名思义,积极自我就是以积极的视角解读自己解读他人解读这个世界,而消极自我用消极的视角解读自己解读他人解读世界。这就是为什么面对同样一件事,有的人总是看到积极的一面,有的人却总是看到消极的一面。

比如,一个年轻人扶着老奶奶过马路,旁观者中有人认为这个年轻人心地善良助人为乐,是个活雷锋;而有的人却认为这个家伙一定是另有所图,说不定是想偷老奶奶的东西。其实,两种不同的认知取决于这个人的内心里是住着一个雷锋还是住着一个小偷。内心住着雷锋的人就是积极自我的人,内心住着小偷的人就是消极自我的人。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自我是在三岁前形成的,而自我形成的最关键时期是0-1岁。而自我的形成与抚养人有关系。


3岁前,如果抚养人能在抚养婴幼儿的过程中积极关注、及时满足婴儿的需求、情绪稳定、抚养人及抚养环境稳定,让婴幼儿感受到安全感、满足感、自豪感和幸福感,当这四种感受出来后,他的积极自我就形成了。积极自我的人内心有五种积极的好声音:我很好;因为我很好所以他们都爱我;因为他们爱我所以他们愿意满足我;因为他们愿意满足我所以他们不会伤害我;他们都很好,我很幸福,生活很美好。他先从积极的自我评价开始,再到对他人的积极评价以及对外部世界的积极评价。

因为积极自我的人对自己对外界都有着积极的评价,所以当他们在接受别人恩惠的同时,一方面能欣然接受,另一方面也会在他人需要帮助时慷慨解囊。心理学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

为什么人们总是喜欢嘲笑我的痛苦啊,究竟是我的错还是别人的错,我的生命都岌岌可危她们为什么要大声笑?

首先,我非常理解您在遭受痛苦时被他人嘲笑的感受,这种行为是不负责任和不道德的。无论是因为什么原因导致您的痛苦,您都应该得到他人的尊重和支持,而不是被嘲笑和嘲讽。 其次,我认为这种行为是别人的错,而不是您的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痛苦和困难,而嘲笑别人的痛苦是一种缺乏同情心和理解的表现。这种行为不仅会让人感到羞辱和伤心,还可能会对心理和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最后,我建议您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和支持,如心理医生或咨询师等。他们可以帮助您处理负面情绪和痛苦,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并帮助您建立自信和自尊。同时,也建议您与身边的亲友沟通,让他们了解您的感受和需要,寻求他们的支持和帮助。 在应对嘲笑时,您可以采
网站名标签: 交友技巧烦恼感情人际交往心理 上一篇:很多时候我们会不会错把对方不爱当成回避依恋?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推荐相关推荐

最新排行

热门更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