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的付出都会有回报,不是所有的帮助都能换来感激,也许你的举手之劳在人家看来就是微不足道,我们对朋友的关爱被标上了自私的标签,那也没关系,找到问题解决问题,是自身还是对方,若是自身那就改正,若是对方就要看他的态度。
你要学会设身处地的为朋友着想。将心比心的为朋友办事儿。比如,好久不见的一个好友与你聊天说到他最近在找工作,但是不知道去哪里。这时,你热烈地欢迎他来你所在的城市。经过百般怂恿之后,对方来到你所在的城市。但是,应邀而来的朋友最后发现你竟然连个住处都没有提前给他安排,还得让他去住旅馆。这显然就没有做到设身处地替朋友着想。

你是帮助他了,帮他想了一个办法,但是并没有解决问题啊,朋友到了你的城市混的还不如曾经的,你对他也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你觉得他会感激你吗?要么好人做到底,要么就不如什么都不做。
一定要设身处地的替朋友着想,把朋友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认真考虑朋友可能遇到的所有情况,并帮助对方解决问题,研究方案,这样,才能加深彼此的友谊,让朋友从心里感激你。

你也会遇到这样的人,他无家可归,你收留了他,生活上,工作上,你都在帮助他,等他走了之后却跟你们共同的朋友说你是如何如何的不仗义,你是如何如何的对他不好,吃饭都不让他吃饱,睡觉都不舍得开空调,他却忘了,在他无助的时候你给了他一个住所,这本身就值得感激。

对事儿不对人,朋友又能怎样呢?我的错,我改正,对方的错,若是他不改正,我可以放弃这个朋友,绝对不委屈自己,讨好别人,付出是要有回报的,什么回报都没有,还付错了,这样的朋友不交也罢。
人和人之间少不了相互帮助。受到别人的帮助理应感谢别人,同样自已帮助了别人,也希望得到别人回报,这是人之常情,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但往往事与愿违,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会出现自己帮助别人后并没有得到别人的回报,因而会产生心理不平衡,怎么办呢?一、要明确自己帮助别人是为了解决他人之忧,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道德修养,得到心灵的安慰,而不是为了贪图别人的回报。当看到别人有困难需要援助时,自己如果撒手不管,过后总会感到内心不安。如果不存在助人的条件,倒也罢了,假如明明能够帮助却没有去做,自己会受到良心的谴责的。看到别人在自己的帮助下顺利渡过了难关,往往比自己战胜了困难还高兴。这就是人们常赞美的品德——助人为乐。
二、要想到自己虽帮助了别人,但却是微不足道的,因为自己也常受到别人的帮助。一个人的成长,总是处在一种社会间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实际空间中。老师、同学、朋友及许多素不相识的人,在直接或间接地帮着我们。这不一定能被我们直接感受到。你如能体会到这些,那就不仅不会计较他人是否回报自己,还会感觉到身处人帮我、我助人的氛围中的无穷乐趣,社会空间在这里净化,人类的互助互爱是多么可爱和重要。
还有一种情况是,为别人做了好事,反被别人讥笑,说你是“出风头”。因此,有些同学总结出一句话:“好人做不得。”以后再也不帮助同学,再也不伸出友谊的手。久而久之,却把自己培养成了一个自私的人。其实,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是不断完善自己的巨大心理障碍,严重一点还会导致一个人心灵扭曲。
首先,一个道德修养好的人,应富于同情心和友爱心。只要别人有困难,就应该毫不犹豫地伸出友谊的手,而不是想得到什么回报,存有什么奢望,而是把为别人做好事看作是应该的,把它作为一种快乐。
其次,要有宽容的态度。对一些为别人做了好事,反遭怪罪的“好心没好报”的事,得先检查一下自己,是不是帮了倒忙,给别人带来了麻烦,如果是这样,就应该向别人道歉。不要认为自己是好心,即使做坏了事也是好意。你应该吸取教训,以后不要再做这种事。如果确实是为别人做了好事,对方不但不领你情,反而以某些原因怪罪你,你也不必计较,因为你本来就不是为别人领情而做好事的。至于那些讽刺、挖苦别人做好事的人,你就更不必理睬。因为这些人本身缺乏道德修养,他们缺乏同情心和友爱心,他们生怕别人做了好事会受到表扬和宣传,可自己又不愿意为别人做一点牺牲。因此,就在背后说三道四,讽刺挖苦别人。对这种人,你如果计较的话,岂不降低了自己的人格?总之,帮助别人不图回报是一种美德;帮助别人引以为乐是良好素养,社会需要人们相互关心,互相爱护和互相帮助,从“把关心留给他人”出发,让助人为乐精神在人们心中生根开花。只要你认定自己做的是有益于别人的事,就不要在乎别人的态度。只要心胸坦荡,言行磊落,完全可以我行我素。时间一长,别人都会理解你、赞美你。
生活中,并不是所有人都懂得知恩图报,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值得去帮助。在帮助一个人之前,要明白决定帮他,是自己的选择,至于能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不要去奢求。如果做事老想着对方要对自己给予回报,甚至要感恩戴德,那样生活得太累,会让自己活得很累。所以,进入社会之后,尤其在受到伤害之后,要明白这个社会没有什么是等价和绝对的。愿意帮助别人,是自己的事情,别人是否回报那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如果承受不了这种可能有去无回的帮助,那就在决定帮助别人之前,自己好好想想这个人是否值得帮,自己是否愿意去帮。

所有这些事情,都是个人选择。帮助别人也是
一种选择,既然选择了,就要做好承受任何一种可能性的准备。做人做事只求无愧我心,其它的交给时间和命运来证明。
再也不帮了。
一年以前,我经常把自己不再穿的旧衣服洗干净,拉到邮局,自费寄给河南某个贫困村的一个姓李的大娘。
李大娘是一个救衣捐助中心的负责人,她的工作是把收到的旧衣服分发给需要的人。
所谓旧衣服,其实都在七成新以上。不是因为没法穿而不穿,而是因为不喜欢了、厌倦了,所以不穿。所有衣服都是完好的。

因为要从北京邮到河南最偏远的农村,所以邮费不低,哪怕用平邮,每次都在50块钱以上。而邮局对于这种捐赠也不给任何折扣。
再加上每次还要买邮局专用的白色袋子。再加上我往返的油费,基本上每次快递成本都在70块以上。
第一次给李大娘寄衣服,她收到后给我发了一条很长的短信,意思是衣服收到了,没想到这么干净这么新,小姑娘们穿上都高兴坏了。我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全家都一定会得到福报。特别感恩。
我收到这条短信之后特别开心,一个月以后给她寄出第二次。

第二次衣服寄出后,大概半个月才收到她的短信。表述了感激之情,但不如第一次诚恳。
我觉得还好。
第三次衣服寄出后,一直没收到短信。我便主动问她。她告诉我说非常抱歉,因为当时包裹外面的单子被雨水打湿了,所以不知道是我寄的。
我说没有关系。

再过一段时间,给她寄出了第四次。这一次,她没有给出任何回复。
我便发短信问她是否收到了。他说已经收到了。没有表达任何感激之情,甚至连形式上的表达都没有。
然后我就不愿意给她寄了。
过了几个月,她主动给我发短信,问我有没有过冬的衣服,可以捐赠给她。我扫了一眼,回复了两个字,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