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意生活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学 > 不想和任何人接触,放弃所有人际关系是一种什么感觉?

不想和任何人接触,放弃所有人际关系是一种什么感觉?

时间:2024-01-04 09:24:47来源:网络作者:得意生活网

不想和任何人接触,放弃所有人际关系是一种什么感觉?

我就是这样,感觉心态平静,快乐。没感觉孤独,内心强大,明白自己要什么,孤独什么呢。我每天时间不够用,带孩子,写稿子,空余时间就想静静,看看书,充实自己。我现在就想提升自己,不想和一群不在一个水平线的人抱团取暖,我觉得那样的生活没意思。我不是特别想交朋友的感觉,感觉很少有人能跟我达到一种契合。但是,我很善于跟陌生人交流,但是我只限于跟陌生人交流,不需要跟一个人深交,喜欢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和空间感。我觉得我现在生活方式很舒适,不想被第三个人打乱,我觉得人性是复杂的,只喜欢这种陌生的感觉。

不想与人来往,总感觉这样特别累,情感淡漠是一种什么心理?

首先专业上对“情感淡漠”的定义来了解一下:情感淡漠是说那些可以引起别人情感波动的事情或者与自身利益紧密相连的事情,你压根没有相应的情感反应。比如,中了500w大奖,别人可能会高兴到飞起,可是你却毫无反应;

同样都是最亲密的亲人去世,别人悲痛万分,你也依旧好污悲痛。简单来说,就是对所有事情漠不关心,各类表情呆板,极度缺乏内心体验…情感淡漠实质上是情感障碍的一种,所以别轻易给自己打上情感淡漠的标签。

说回不想与人来往的事情。人具有独特的社会属性,也是社会属性的影响所以产生了各类的人际交往,如:家庭关系、友谊、爱情等。不想与人来往的态度可能是在成长及后天环境作用下,某几次的受挫而导致;也可能是从小在家庭环境下,父母家人的耳濡目染,导致对与人来往的厌恶及回避;

或可能是因为在某一段亲密人际关系中的失去给你造成了难以磨灭的打击等等。当然,这一切假设是在排除了你有心理疾病的前提下形成的,某些器质性疾病也是会导致情感淡漠的。

每个人为了自己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都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行为模式来生活,如果不喜欢与人来往并没有给你造成一些麻烦和困扰,大可随它去吧!

大千世界,万事万物,表象易见,内在难寻。人是最特别的,因有思维情感,故心理更难琢磨。说到不愿与人交往,情感淡漠是一种什么心理,问一百个人也许有一百个答案,只是不与人交往,情感淡漠是外人看到的表象罢了。我认为这表面下的内心是丰富的,丰富到不需要用过多的交往来填充。

因为有些人成长中经历了许多,看透了,看淡了,有点累了,所以选择放下过多的包袱。不是拒绝和抵触交往,而是选择放松的生活。有些人就是喜欢简简单单,不愿为难自己融入复杂难辨的善恶美丑中,不是情感淡漠,而是想自由的生活。不去评判他人的生活,就是尊重他人的选择。

请问我不想和别人相处是怎么回事?不想和任何人说话。谁能解释下这是怎么回事,什么心理状态?

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社交障碍” 一、社交障碍 社交障碍分为社交心理障碍,社交功能社交障碍,社交焦虑障碍。分别表现为与人交往时(尤其是大众场合下),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害怕,以致手足无措、语无论次,严重的甚至害怕见人,常称为社交恐惧症、人际恐怖症。其中有些人主要表现为对异性的恐惧,称为异性恐惧症。在社会交往中想象成功的体验少,想象失败的体验多,缺乏自信,总认为自己不行,缺乏交往的勇气和信心。社会交往中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以致无法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阻碍了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等。 二、社交障碍的分类 社交障碍分为社交心理障碍,社交功能社交障碍,社交焦虑障碍。 社交心理障碍 良好的社会交往

越来越喜欢一个人独处了,不喜社交,请问这是心理问题吗?

先说结论,这并不是心理问题,而是你已然成熟,懂得拒绝无用社交了。

在这里先说一下自己以前的经历,刚工作的时候,有同事整天喊我出去聚餐,我为了“合群”便每次都去,实际上我比较喜欢在家宅着看书美剧打 游戏 ,压根不愿意出去玩儿。

而且我是本地人,那些商场、小吃,我从小吃到大,几乎每新开一家店,我都去吃过,所以去逛街、聚餐对我来讲毫无新意。

但是从群体中,一旦你表露出来喜欢独处,便注定了你会被孤立,所以我压着性子迎合别人。

刚开始还没有什么,毕竟这不算强迫,但是时间久了,我发现我以往追的剧,都更新好多集了还没看,上次看的小说我已经忘记剧情了,steam上也显示距离上次 游戏 已经xx天前了。

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已经放弃“自己”许久了。

但是这些社交对我带来的影响是什么?是中午大家不愿意下去买饭,别人嘻嘻哈哈跟我说一声,我就要下楼;是别人分内的工作做不完,推给我帮忙做;是别人想喝奶茶拉着我一起花钱喝;是有人搬家,叫着我去帮忙。

反而我自己,放弃了自己,也没得到任何好处。

所以我决定不再跟她们一起玩儿,彻底做自己,继续独处宅起来。

结果可想而知,抛弃无用社交后,神清气爽,再也不用担心今天哪句话得罪人,明天谁会因为我没有分零食给她而不开心。

人多的地方,就有矛盾,社交也是如此,不可能只有“好”,没有“坏”,反而独处要简单的多,开心与不开心都是自产自销,再没有比独处更开心的了。

所以,题主不需要怀疑这是不是心理问题,喜欢独处说明你更在乎自我的感受,更懂得社交的无用之处,时间久了你就会发现,唯有自己开心,人生才会游刃有余。

你好!我是灵魂修炼师,很高兴来回答你这个问题。

“越来越喜欢独处,不喜社交”。这个不是心理问题。

“喜欢独处,不喜社交”。 这里重点在“喜欢和不喜欢”,喜欢这样不喜欢那样其实是一种个体喜好, 是一种性格倾向。

虽然我们说人是 社会 性动物,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少不了有交往、有互动,在现代生产工作中更是少不了分工合作、协同作业。 但是合工合作、协同作业之余,我们也是需要必须的个人空间,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独处。

社交与独处都是我们人类存活于世所必需的两种境况。 相对性格来说,喜欢社交的人性格偏外向型,喜欢独处的人性格偏内向型。“越来越喜欢一个人独处,不喜社交”意味着你的性格正倾向于住内向发展。

“喜欢独处,不喜社交”是一种性格倾向, 但凡事都有一个度。如果不喜独处或不喜社交超过了正常的度,达到 讨厌、害怕、恐惧独处或社交那就是属于心理问题了,甚至是精神疾病。比如社交恐惧症。

不同的性格倾向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对于不同的职业选择可能会有是否更适合的问题。 喜欢独处的内向型性格如果从事科研创造类工作会更好地发挥性格优势,更容易做出成绩;喜欢社交的外向型性格如果从事需要与人接触交往的工作,比如教师、律师、销售等肯定更容易做出成绩。

现在 社会 复杂,人与人交往大多带有利益关系,我也是独来独往惯了的,不喜欢往人堆里钻,很多人是人前说人话,人后说鬼话,这些我都看得太多了,所以自身慢慢的就有了社交恐惧症了,我觉得也不是自己心理有问题,而是 社会 变成这样,我没必要去讨好其他人,我也不是完全把自己封闭起来,休闲时上上网,看看新闻,出去一个人走走,只要自己活得开心就好,这只是我一个人独处的理解

首先独处与孤独不同,我们身处 社会 当中,如果一个人的社交圈子比预期的小或满意度不如预期时,就会出现孤独感。你可能很少与人来往,但是你对这种交往感到满意,你就不觉得孤独,相反,你可能交往很多,朋友很多,但仍然有更多的需要,更深的友谊,你就会觉得孤独。所以说如果你对社交不那么感兴趣,对自己的独处状态满意,就不是什么心理问题。

独处的人,经常放弃一些社交活动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况:

1)性格内向,不觉得社交活动具有吸引力;

2)具有社交焦虑,害怕别人对自己做出消极评价,尽可能避免社交以减轻焦虑;

3)缺乏社交技能,很难与他人交往和发展关系,是孤独的

4)有独处偏好,觉得花大量时间独处对自己有好处;

所以说是否喜欢独处是人的一种人格特征,对不喜欢独处的人来说长时间独处是不愉快的,令人不满意的,会有孤独感,对喜欢的人来说独处是好的,能让他们集中注意力,避免干扰,让他们感到更愉快,更有精神。很多著名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就是在长期独处中激发的灵感的产物,据说宗教领袖(释迦牟尼)许多领悟也是独处思考时产生的。总结起来独处有如下几点好处:

1)帮助解决问题,独处为面临特殊问题或决策提供了思考的机会

2)内心平静,独处使人感觉到冷静和放松

3)加深自我认知,获得对基本价值观和目标的启发,认识自己的优缺点

4)创造性,激发新的想法和新方式

5)隐秘性,可以在独处期间按喜欢的方式行动,不用担心 社会 约束和别人的评价

6)激发灵性的思考,认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总之长时间独处,减少社交,只要自己不觉得孤独,对自己的状态满意就不是什么问题,相反可能还能获得上面提到的一些独处的好处。

这个问题得分怎么独处,有自己的事业工作,独来独往把自己打理得井然有序就没病态,假如独处得浑浑浑噩噩,宅在家里几月不出门,不与人交流,可手机不离手,时间久了心理肯定出问题,还有精神上,慢慢地坏习惯成为自然,恶化,肯定病态了,抑郁,其实只要是一种情况达到了极端都算是病态了。喜欢独处,那在人多的情况会很烦躁,或慌张;喜欢热闹,那天天让他独处会很抓狂,或疯掉。

况且每个人性格不一样,有些人就是喜欢独处,有些人就是喜欢多交朋友。

不是心理疾病。相比社交,更喜欢独处,这正是内向型人格的特征。

下面我再介绍一些内向者的特征,内向者不一定具备这些特征,只是这些特征经常出现在内向者身上。如果你也具备这些特征,那么你大概率就是内向者了。

内向者话比较少,往往不知道该和别人说什么。

沉默寡言并不是优点,内向者要敢于突破自己,在该沉默时沉默,不该沉默时,大胆说话。

见到陌生人比较害羞,放不开。

因为担心自己“表现”的不好,担心自己被人笑话。和陌生人说话容易脸红,也不敢上台讲话。

害羞算是一个小缺点,它会让机会悄悄溜走。

虽然表面上,内向者不言不语。看起来像个“闷葫芦”,但是他们内心戏很多。

说话前,打好腹稿,才说话。往往鼓起勇气和别人说完几句,就没了下文。

喜欢三思而后行, 善于独立思考、深入思考。 他们是天生爱思考的人。

爱好安安静静地读书,做事考虑周到,工作效率高。这是内向者最大的优点了。

内向者 遇事比较被动,不爱麻烦别人。有问题倾向于自己解决。

假如有人侵犯了他的个人空间或者利益。内向者通常选择忍受,在忍无可忍的时候爆发。所以他们是那种,要么不生气,一生气就大发雷霆的人。

被动算是一个缺点,但也可以慢慢改善。

内向者能敏锐地察觉别人的情绪和心思。当发现别人有那么一点讨厌自己、厌烦自己的时候,他们会很自觉地保持距离。情绪上会感到失落,烦闷。

敏感是内向者的双刃剑, 敏感有利于交际,但敏感会产生负面情绪。

其实内向并不是心理疾病,也不是性格缺陷,它只是性格的一种。

内向型的成功者数不胜数,比如马化腾、巴菲特、比尔·盖茨、扎克伯格、周星驰、爱因斯坦等等。 只要坦然地接纳自己,扬长避短,内向者也能取得成功,收获幸福。 加油!

绚丽多彩的人生,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奔波了大半生,身心疲倦了,年龄越来越大,力不从心。需要静下来,放松一下情绪,调整心态,改换一下生活环境,方式。故选择独处。独处不是与世隔绝,把自己封闭起来。而是静下心来自我调节,在家读读书,上上网,学点知识,加强自身修养,理顺心态,乐观处事,笑对人生,顺其然,怡然自乐,正常交际,料理好日常生活。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

以上是本人对独处的理解,个人观点,友友谅解!

有轻微社交恐惧症。现在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人情冷漠奸诈,才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宅男宅女。

社交恐惧症如果严重了,则会发展为后天的自闭症。有别于先天性生理自闭症:先天性的从小就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外界的反应是几乎为零,自得其乐。而后天的自闭症则是因为曾经也活跃在人群,只因厌倦外界的争斗欺诈而逃避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外界是一种消极抵抗反应,两者是有区别的。

但二者也是有共性的:即自我封闭[流泪]

这不是心理有问题,而是说明你长大了,成熟了。

人在年少时,喜欢热闹,喜欢吃喝玩乐,唱歌跳舞。每每三五成群,玩乐到天明。到了三十多岁,或者四十岁左右,慢慢的就喜欢独处,都是一下班就回家,哪儿也不去。一般都是一个人找个安静处,悄无声息的呆着,对于朋友聚会也是能不去则不去。

这或许是因为年纪增长,心态发生了变化,也或许是年龄大了,身体状况不如年轻时旺盛,参加活动显得有点力不从心。

独处也有独处的优点,可以默默地想事情,可以安静的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也可以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闭目养神,不失为人生一乐趣。

答:人生都会经历独处,阅历丰富者更珍惜自由支配的时光

你感到过孤独吗?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人想要逃避人际交往呢?

孤独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有网友说:孤独就是有一天,你拍了一张很美、很有意境的照片,存在手机里,却不知道该分享给谁,你才突然想起,人生路上根本没人陪你看风景。

越来越多的人把孤独当成一种人生的普遍状态,一个人吃火锅,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搬家,一个人过年,甚至一个人做手术,刚开始,他们还会觉得自己可怜,不好意思,时间长了,这些状态都成了家常便饭,有人陪伴倒是出乎意料的。


还记得在童年时期,明明有很多小伙伴陪我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虽然没什么钱,但整天可谓是不亦乐乎,长大之后,怎么就变成了法国作家 圣埃克苏佩里 笔下的小王子一样,活成了一个人的星球?

一个人也不要紧,你可以加入各种团体。为了克服这种孤独感,有的人放弃了个性,把自己消融在外面的世界里,嘻嘻哈哈,与周围的人打成一片。

但这种违背自己个性的服从,真的可以消除孤独吗?

不少公司都会有定期的团队建设活动,团建活动一般人很多,但越是人多的地方,孤独越是无处躲藏。大家都在说客套话,向领导敬酒。而那些不善言辞的人,只能埋头吃菜,同事问你,之后还有KTV,你去吗?你不知道该不该去,如果不去,会扫了领导的面子,如果去,你又不喜欢唱歌,干坐着太难受了。


作家刘同曾说:“一个人的时候或许并不孤独,置身于热闹人群中,才愈发孤独。”

在心理学看来,人会越来越孤单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第一,越长大,越自由,越孤独。

小时候,我们总是渴望快点长大,因为长大后,就可以逃离父母的管束,长大后的我们高大强壮,财务丰厚,可以做自己想做的各种事情。可是十几年后我们才发现,大多事情并不在我们的掌控之中,表面上看起来我们更自由,但是我们受到了多方面的束缚:恋人之间的矛盾、同事之间的冲突、领导给你穿小鞋,每一种束缚都让人憋的喘不过气来。

以及我们脱离了儿童的身份,不再事事依靠父母后,还必须凭着一己之力,去面对所有的问题,这反倒会让我们感到更加孤独。

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力量的增长过程,这被称为个体化的进程。在这个体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会意识到自己与别人是分离的个体,世界越来越强大,而自己越来越渺小,我们会产生一种无能为力感和焦虑感。

这种独自面对世界所带来的压力,让我们感到更孤独。从这个角度来看,自由与孤独是无法同时满足的。

第二,市场经济发展越快,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越低。

在2019年10月的《心理科学进展》中,有一期主编特邀的文章,来自于中央财经大学心理学系的辛志强教授,在这篇文章中详细阐述了市场化与人际关系变迁的关系:

市场的动力属性,鼓励人们逐力和竞争,这会激活人们的创富热情,但同时也造成了经济人信念的流行,破坏了信任者对人性的乐观预期。而市场规则又无法保护信任者,于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变得越来越差。

中国人的信任,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熟悉的人和熟悉的关系。但是当我们在离开校园,进入一个陌生的工作世界时,信任就很难马上建立起来。同事与同事之间会有竞争,领导与下级会有利益的分割,客户有时候也存在或多或少的欺骗行为。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社会发展的越快,经济效益越高,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就越低,在经济至上的社会里,情感、情绪就会被推到后面的位置,人们会越来越孤独。

第三,孤独是任何人无法逃离的。

哲学会讲一些虚幻又玄乎的东西,比如孤独是人的宿命、人生而孤独等等,从心理学上来讲,这不无道理。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做投射,指的是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我们会将自己的思想、情感、愿望等不自觉地反映到外界的事物或他人身上的过程,简单地说,每个人在别人身上看见的,并不是真实的对方,而是他自己想要看到的。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文学名著传颂千年的原因,对于同样的故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解读,不同的解读角度,是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以及内心的愿望决定的。比如著名作家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有人认为思特里克兰德放弃一切,去追求自己的画画梦想是一种奋不顾身的勇敢,应该被赞扬,也有人认为这是对家庭的极度不负责任,应当被批评。

在我们生活中,投射也无处不在,比如你父母曾经历过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对食物和衣服有着极度的渴望,虽然你已经20多岁,他们还是会提醒你要穿秋裤,否则会得老寒腿。这时候的你,尽管有父母的关怀,但内心是孤独的,因为父母无法理解你只要风度不要温度的想法。

而等你结婚之后,孤独更是常态。虽然婚姻会带来一定的幸福感。但婚姻中的两个人,毕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成长阅历,再加上男女思维的不同,夫妻常常会出现无法理解对方的情况,刚开始你们还会为自己据理力争一番,时间长了,越来越不愿意解释,能过一天是一天。你是孩子的爸爸,我是孩子的妈妈,但我们无话可说。

事实上,孤独本就是人生道路上必不可少的存在,无论是爱情,还是亲情,都无法彻底根除,只能适当地抚慰一下。

正如存在主义哲学家,同时也是心理学家的Robert Hobson说的,成为人,就意味着孤独,一个人的成长历程,就是探索新的安住于孤独模式的过程。

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就不必再执着于如何摆脱孤独,而是学会坦然地与孤独相处。

网站名标签: 心理学感情爱情心理人际交往 上一篇:和老人同住最影响心情的原因是什么?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推荐相关推荐

最新排行

热门更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