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意生活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学 > 精神分析与存在主义的联系?

精神分析与存在主义的联系?

时间:2025-11-02 17:45:54来源:网络作者:得意生活网

精神分析与存在主义疗法的区别与联系

存在主义 【理论概述】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又称生存主义,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以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最先提出的是尼采。索伦·克尔凯郭尔、叔本华、雅斯贝尔斯和马丁·海德格尔可被看作其先驱。尤其在20世纪中它流传非常广泛。法国哲学家萨特和作家阿尔伯特·加缪是其代表人物。 其最著名和最明确的倡议是萨特的格言:“存在先于本质”(l'existence précède l'essence)、“任何事都是可能的”。他的意思是说,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或体外的灵魂。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人有选择的自由。要评

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的区别与关系

精神分析时指人对自我内在进行分析,分析自己的情绪情感、认知态度、行为习惯、。。。通过会谈法、自由联想等方法,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帮助来访者分析过往的生活经历,使得来访者从中宣泄、意识化,得出顿悟,了解到自我内在的事情无论从时间或者从事件连续性次序性方面都具有发生联系,从而解决目前的心理冲突或心理障碍表现。 人本主义是一种心理学新理论,罗杰斯首创。本着欧洲文艺复兴后的“以人为中心”,而不是像他们以前那样“以神为中心”的观点,把人看成是第一位的,时刻在意人的感受,人的责任义务权利,人的需求是否满足,人的愿望是否能够实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表现为尊重、温暖、真诚的态度,即使是犯罪分子,也不用道德

存在主义心理学的背景及概述

自上个世纪50年代末以来,许多西方心理学家受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的影响,试图从哲学的高度来理解人的心理和进行心理治疗。存在主义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它认为人存在的意义无法经由理性思考而得到答案,而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尼采和克尔凯郭尔可被看作其先驱,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萨特和卡缪等是其代表人物。维基百科中概括存在主义的最突出命题为:世界没有终极的目标;人们发现自己处于一个隐隐约约而有敌意的世界中;人们选择而且无法避免选择他们的品格、目标和观点;不选择就是一种选择,即是选择了“不选择”;世界和我们的处境的真相最清楚地反映在茫然的心理不安或恐惧的瞬间。在20世纪中它流传非常广泛,受其影响的存在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当代西方心理学的最大弊端在于脱离了现代社会的生活实际。心理学家的首要任务应当是研究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存在的空虚、孤独、焦虑、自我陌生和自我疏离等病态心理。克尔凯郭尔对焦虑的论述为存在主义心理学做出了重要贡献。精神分析学派对潜意识等人类行为的非理性根源的研究等也对存在主义心理学有直接影响。

人本主义心理学:罗杰斯的理论与马斯洛的理论有何联系和区别?

马斯洛与罗杰斯是对人本心理学贡献最大的两位心理学家。

联系:

1、罗杰斯、马斯洛都认为精神分析学派过于强调病态的行为和过于以决定论作为人的价值基础,缺乏了对行为的意义、正面的成长和发展的探索,因此决意创立一个全新的心理学取向,藉以强调正向的心理发展和个人成长的价值。

2、罗杰斯、马斯洛都同时又加入了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强调自由、个人决定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区别:

(1)、主要贡献不同:

1、马斯洛在基础理论上的建树更重要,提出了更具奠基意义的理论,如需要层次理论、高峰体验和自我实现等理论,但他关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实践较少。

2、罗杰斯把人本心理学落实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上,在临床的实际操作做出极大贡献。

罗杰斯提出的个人中心治疗和同理心等治疗理论,创立"求助者中心疗法",在人本主义的治疗中特别重视治疗师必须要有三个成分:真诚一致、无条件正向关怀与同理心。

以其心理学思想作为基础,以突出学习者的中心地位为其核心,强烈冲击了传统的教育理论,大大影响了现代西方的教育。

(2)、理论核心不同:

1、马斯洛的心理学理论核心是人通过“自我实现”,满足多层次的需要系统,达到“高峰体验”,重新找回被技术排斥的人的价值,实现完美人格。

其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种动机和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马斯洛认为,当人的低层次需求被满足之后,会转而寻求实现更高层次的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超越性的,追求真、善、美,将最终导向完美人格的塑造,高峰体验代表了人的这种最佳状态。

马斯洛认为人的本性是中性的、向善的,主张完美人性的可以实现性,是一种乐观主义的美学,但他离开社会实践谈审美体验、审美活动,有抽象、片面之嫌。

2、罗杰斯关于自我的理论是罗杰斯人格理论的核心,也是其的心理治疗理论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基础。罗杰斯认为,个体是完整的有机体的存在,是一切体验的发源地,且在自我实现倾向的驱使下成长与发展,其结果就是“自我”、“自我概念”的发展、扩充及实现。

罗杰斯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治疗”代表着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主要趋向。即如果给来访者提供一种最佳的心理环境或心理氛围,他们就会倾其所能,最大限度地去进行自我理解,改变他们对自我和对他人的看法,产生自我指导行为,并最终达到心理健康的水平。

扩展资料

马斯洛的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都潜藏着七种不同层次的需要,这些需要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

马斯洛在人生的两个阶段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所以我们在一些书上只能看到马斯洛需要层次的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具体地说,按照重要性和层次性排序,七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主要指:

1、生理需求

生理上的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等。若不满足,则有生命危险。这就是说,它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要,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当一个人为生理需要所控制时,其他一切需要均退居次要地位。

2、安全需求

安全的需要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较高一级,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要保障这种需要。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的人,都会产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的实力的欲望。

3、社交需求

社交的需要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社交的需要比生理和安全需要更细微、更难捉摸。

它与个人性格、经历、生活区域、民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都有关系,这种需要是难以察悟,无法度量的。

4、尊重需求

尊重的需要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够得到完全的满足,但基本上的满足就可产生推动力。

5、认知需要

又称认知与理解的需要,是指个人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探索、理解及解决疑难问题的需要。马斯洛将其看成克服阻碍的工具,当认知需要受挫时,其他需要的能否得到满足也会受到威胁。

6、审美需要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都有对周围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欣赏。

7、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是一种创造的需要。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往往会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获得成就感。

马斯洛认为,在人自我实现的创造过程中,产生出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这个时候的人处于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的感觉。

马斯洛认为七个层次要按照次序实现,由低层次一层一层向高层次递进。只有先满足低层次的需要才能去满足高层次。所以一定程度上,过于机械化。但是我们也要肯定马斯洛理论的完整性,以及他对管理、教育等方面作出的贡献和启示。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马斯洛

百度百科-罗杰斯学习心理学

百度百科-卡尔·兰塞姆·罗杰斯

精神分析的时代意义?

精神分析典型地表现了西方人的精神危机以及谋求解决这一危机的意图。在精神分析学说的最新发展中,在“人道主义”的或“存在主义”的分析中,明显地呈现出这一趋势。但在讨论我自己的“人道主义的”概念之前,我要说明的是,与大多数人所认为的完全相反,弗洛伊德本人的体系超出了“疾病”与“治疗”的概念,关系到人的“拯救”,而不仅仅是对精神病人的治疗。从表面上看,弗洛伊德是新精神病疗法的创始者,他的主要兴趣和毕生为之努力的主题也在于此。但是,若进一步观察,我们可看出在对神经症进行治疗的医疗观念背后,有着一种完全不同的兴趣,这种兴趣弗洛伊德很少表明,很可能连他自己都未曾意识到。这一隐藏的思想并不涉及精神疾病的治疗,
网站名标签: 心理精神分析存在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 上一篇:玉玉症真的可以自愈吗?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推荐相关推荐

最新排行

热门更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