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不是万能的,他们也会出现对来访者(咨询者)有抵触情绪的情况。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咨询关系就无法正常建立,咨询效果也无法保障,在这样的情况下,心理咨询师一般会选择把来访者转介给更适合的心理咨询师。

每个找心理咨询师进行咨询的来访者,都有自身的心理问题需要解决。但是也有一些来访者,本身是生理发生了病变,无法通过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就能够解决的,所以这一类发生了身体疾病,无法通过心理咨询治疗的,就只能转介给精神科医生,让他们能够接受更符合他们需要的医生治疗。

而面对着不同的来访者,所以在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操守中,已经明确要求我们必须按照平等的态度,去对待所有主动前来寻求帮助的来访者。可是在实际过程中,还是会出现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产生对抗移情的情况。
一般情况下,我们心理咨询师在做心理咨询的时候,是不会以社会常规的价值观去判断来访者的行为,而是用同理心,去感受来访者内心深处的矛盾,去理解、去体会他们的感受,去挖掘导致他们产生心理冲突,引起心理问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从而引导来访者,自己去发现问题的根源是什么,他应该怎么样去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让对方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获得更好的成长。

但是正如我们在心理咨询中,会遇到来访者出现移情一样,心理咨询师也可能对来访者出现逆移情。
来访者在跟心理咨询师接触的过程中,有时候会把个人的情感投射到心理咨询师身上,把心理咨询师当成生命中非常重要的某人,可能会出现特别的好感或反感。这样的情况出现,会影响到正常的咨询效果。每一个合格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都必须能够正确地处理这种移情。
但同时,心理咨询师也是人,也可能出现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在来访者的身上,出现了超越咨询伦理中的规则,把自己的情感体验投射到对方身上,出现了厌烦或喜欢情绪,影响了正常的心理咨询。
所以做心理咨询的时候,如果来访者是自己的熟人,都是必须让他们寻找其他心理咨询师,减少逆移情出现的机会,避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做出了违背心理咨询师专业操守的事情。
比如某个咨询师,对第三者怀有强烈的憎恨情绪,一旦他的来访者是别人的小三,他就有可能违背了操守,对来访者产生厌恶情绪。这种情况不利于来访者的正常咨询,也不利于心理咨询师开展工作。最好的方式是,换一个合适的心理咨询师。而产生厌恶情绪的咨询师,需要接受督导的监督与咨询。
其实每一位鼓起勇气走进咨询室的人,都怀揣着自己各式各样的问题和困扰,这些感受几乎快要把他们压垮了,他们需要一个人来帮他们看清并且陪伴他们走出这片灰暗,心理咨询师就这是这样一位引路人。每一位走进心理咨询室的人,都期望可以感受到连结、依恋、亲密关系或者其他,但是归根结底,本质上,它是一种爱。

当咨询师在咨询中一分一秒一字一句去倾听去体验去感受来访者所经历的那些伤痛,咨询师会对眼前这个人生出越来越多的理解,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感同身受他们描述的那些或痛彻心扉或喜出望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共情。

作为咨询师,却常常不能允许自己使用这种防御机制,因为不管是在咨询中感受来访者带来的铺天盖地的负向情绪,还是被来访者唤起自己的某些隐隐作痛,咨询师都要张开眼、敞开心、放大每一个毛孔去体验,这些都是咨询师理解来访、理解自己、理解人性必不可少的材料,咨询师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淌过波涛汹涌的情绪海浪,去体会最爆裂的愤怒,最切肤的悲伤,最深邃的绝望,最窒息的无力,最黑暗的恐惧,脱去防御的外壳,与自己赤诚相见,这个过程并不好受。

事实上心里咨询师是会爱上自己的来访者,但这份爱又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一种爱,它不是男女之爱,它不是手足之爱,它不是友谊之爱,尽管有时候有些类似,但是它也不是父母之爱。它是一种指向分离的爱--我爱你,所以我希望有一天你可以关上我咨询室的门,带着在咨询室里在我们关系体验到的爱和接纳,头也不回地去投入充满力量的茫茫人海,投入曾经让你畏缩不前的亲密关系,投入曾经让你伤透脑筋的亲子关系,投入曾经让你自卑不已的职场中,投入曾经让你挫败绝望的学业中,去活,去感受,去爱别人,也被别人爱。